茶也醉人何须酒

少小离家,几度梦回故里。去年春上到重庆,后来回到贵州石阡的老家。离家数十载,旧貌改新颜,昔日的同窗伙伴,如今已是这个地区各行各业的弄潮儿。围坐小斟,推杯换盏,可尽管烈烈的火酒烧的全身灼热,却不见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未改鬓毛衰”之意境。此时,席间有人提议,饭后回到茶楼品茶何如?“我看是个好主意。”宾主间一拍即合,可成行的路上缺少了三五仁兄。理由简单,喝茶没有多大兴趣。

县城虽不见经传,可这方水土养育着这里勤劳善良的山里人。“美不美,家乡水;亲不亲,故乡人。”对于流离他乡的游子,一句乡音足以让我热泪盈眶,心起波澜。对故乡的爱,是“绿树对根的情意”,是对生命的珍惜,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。泊车山下,此时身临之处却是始建于永乐十二年(公元1412年)的文庙。但见经历了500多年沧桑的文庙,青砖绿瓦,古韵犹存。选其文庙大成殿入座,环顾四周,殿外为丹墀,墀左右为东西阶,阶下为泮池,池前左右有门题曰:“礼门”、“义路”。如此修身养性之佳境,居其乡中,尚未涉足,且孤陋寡闻,颇觉有点赤颜。

文家玉君兄点了茶点。稍许,茶侍端来茶具,摆在茶台上。茶侍清一色的女娃,看着姑娘们娴熟的沏茶技艺,不由使我想起:“诗写梅花月,茶煎谷雨春。茗外风清移月影,壶边夜静听松涛。墨兰数枝宣德纸,香茗一枝成化窖。得与天下同其乐,不可一日无此君”的诗句。其实,石阡的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。据地方史志载:石阡产茶远在设治之前。清代,石阡产茶每年不过万斤,其品名主要由“一枪一旗”、“鸦嘴”、“毛尖”、“苔茶”、“谷花”等,均为上品。上世纪40年代,杜潮竹先生在《回乡四十日记》中对茶的描述:“民国初年,石阡茶大量销往湖南。在长沙一带,石阡茶脍炙人口。其品种当在普洱、龙井之上,价格可观‘枪茶’每斤银元二元五角,‘鸦嘴’每斤一元七角,‘雨前毛尖’每斤八角,以上三种,均系石阡茶之最上者。”民国二十二年,石阡县开设有“鸿项运号”大茶庄,每年新茶上市之期,大量收购绿茶,经筛选择制后,分上、中品,以纸盒包装,每盒半斤,标有石阡名茶的商号,远销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广东、福建、江苏、浙江等地。后期亚、非、拉美等茶商也求购石阡茶,由此,石阡茶名声远播。

茶侍用小茶盘捧上茶来,只见茶具十分考究:外形酷似《红楼梦》中所提及茶具:“一个海棠花式雕漆,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上,里边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盅”。无奈室内光暗,不识其真面目。茶侍施过茶礼,退避屏风前站立。这时随香飘过来一位茶先生。朋友告诉我,他是论茶道的。室内静了下来。“你就说说饮茶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吧”朋友单刀直入,看得出他是这里的常客。可茶先生还是按茶道“规矩”娓娓道来:石阡茶制作十分精细,采制期在春分前后,茶梢初露头的一芽一叶制品“一枪一旗茶”,此茶为珍品,但产量极少;清明前后制品为“鸦嘴”;谷雨前采制名曰“毛尖”;谷雨后采制是“苔茶”。此几种茶皆为上品。谷花季节制品为“谷花茶”,茶中带有茶花蕾。诸位现在品的是石阡茶中的鸦嘴,茶级为极品。石阡绿茶的芽茶浸泡入沸水之中,漂浮而后渐沉,初时颜色淡黄色,继而金黄色,浓香扑鼻。多次冲泡,其味其色不减。茶中含有单宁13.9%,茶素2.5%,水浸出物46%,茶多酚居全国绿茶之最,为33%。故茶有清神明目,解渴消炎,平食健胃,利消化之药效……品其茶,味香、色美,饮后回味无穷,饮者无不赞美,盛名流传四方,历代称佳,您跋涉之后喝一杯,能清心,疲劳顿消,感冒风寒引用此茶定能疗治……

茶先生对饮茶如数家珍。朋友相视一笑,点头称奇,对茶饮的情趣和雅致倍增。我情不自禁,端起茶碗,深呷了一口,顿觉此茶清爽异常,津津汨汨,又香又甜,有说不出的好受。此种滋味儿,谁能说得清?书中载到:“这茶本事上乘佳品,水是山顶矿泉,又是用松木作柴,沙罐炖制,三合其美,所好无比。”此说中的,道出了要品一杯好茶,必须茶、水、火三合其美,缺一不可。然石阡这个被誉为泉都的佳境之地,尔等条件俱在,享得此口福那是自然。

由于茶能益思,所以诗人饮茶成习。卢仝在他的《走笔谢谏议寄新茶》诗中,除写谢孟谏议寄新茶对辛苦采制茶叶的劳动人民深情的同情外,其余写的是煮茶和饮茶的体会。诗中说由于茶味好,诗人一连饮了七碗,每饮一碗,都有一种新的感受:“一碗喉吻润,二碗破孤闷,三碗搜枯肠,唯有文字五千卷;四碗发轻汗,平生不平事,尽向毛孔散;五碗肌骨清;六碗通仙灵;七碗吃不得也,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。”可吾等饮茶已过子时,正乘茶兴,莫非要过天明?

金鸡报晓,三三两两各自回寝。可我却喜而不寐,喜从何来,方知茶也醉人何须酒。我深吸着故乡富足的新鲜空气,那种鲜纯爽美的感觉,让人心旷神怡。在这冷月清辉的夜间,怎不令人神往。于是我们相约,再次相逢就是鸟语花香的春天。多一缕茶香,人生四季便多了许多色彩。